
考古學可以提供當代什麼見解?邀請大家來趟跨時空之旅,在這個展廳裡探索「文化權」、「食物」、「巨石」、「災難」、「性別」等古今共通且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從不同的角度體驗和認識考古。
文化權:誰來說故事

考古遺留屬於公共資產,不應成為個人收藏也不該透過非法手段取得。考古不是尋寶,而是一項從發掘到研究都應謹慎處理的科學性過程,立基於符合事實與文化脈絡的研究成果進行詮釋,更能了解過去人群的生活面貌。過去對異文化的好奇心,許多考古文物被帶離出土地點收藏展示。近年國際間興起對文物所有權及歸屬的重新反省,考古文物的返還已成為當代社會面對文化認同與歷史正義的重要議題與行動。
食物:餐桌上的考古學

食物是維繫生命之根本,在超過7億人面臨飢餓危機的當下,每年仍有13億噸的糧食被浪費。我們正面臨糧食分配不均、剩食、生態多樣性匱乏等課題。考古學從過去的飲食證據中,研究動植物經歷人類長期的利用、篩選、育種或馴化,逐漸產生適應與變異的過程,並隨著人群遷徙擴散至全球各地,形成當代的分布樣態。然而,隨著自然環境和人類需求的變化,物種滅絕及資源耗竭的現象日益加劇。從餐桌上的考古學,我們可以探索食材的過去,邁向永續的未來。
巨石:巨大的想像

過去,人們建造巨石陣、金字塔、摩艾石像等大型建物,不僅是技術與藝術的展現,更是文化信仰與社會價值的象徵。如今,人們持續建造摩天大樓、紀念碑和公共藝術,亦反映當代社會的信仰與價值觀。考古學運用科學分析,探究過去人群如何雕琢、搬運及豎立這些巨石,揭示了當時的自然環境、文化經濟與重要的精神信仰。這些巨石不僅記錄過去人群輝煌的歷史,也為現代的我們留下巨大的想像,反思人類對建築與信仰意涵的探索。
災難:與自然共存

颱風、地震、土石流或乾旱等自然現象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不僅影響民生,更可能造成危害。在環境變遷與氣候漸趨極端的當代,這些災難也變得愈發劇烈,如何與自然共存成為人類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回望過去,人們同樣面臨自然災難的威脅,考古發現不同災難影響聚落住居的跡象,導致文明消亡、人類遷居,但也有社會發展出因應的策略。透過考古學研究,我們可以鑑古知今,從前人經驗汲取智慧,尋求與環境共處的解決之道。
性別:不一樣又怎樣

在許多社會中,性別二元觀點規範了男性與女性應該展現的氣質、樣貌與行為模式。然而,當代思潮正逐漸打破這些框架,轉而鼓勵探索多元的自我認同。早期的考古學研究常落入男性中心主義和性別刻板印象的窠臼,除了女性在研究中被忽視外,「男性狩獵、女性採集」等論述也常被視為理所當然。隨著性別研究的興起,史前社會的性別樣貌開始受到重視,促使考古學者重新發掘不同的可能性,與當代對話,連結古今的性別觀點與社會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