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年來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人的故事
臺灣史何止四百年——根據考古學證據,臺灣史前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延亙至少三萬年。期間臺灣陸續吸納來自各地的移民,以其故鄉文化為基礎在此落地生根;各時代留下的物質文化,反映出不斷的人群往來、接觸,最終創造出獨有的臺灣文化。此展廳以臺灣百年來考古發現的文化證據,引領觀眾進入臺灣史前史的探索進行式。
舊石器時代:臺灣的舊石器時代——不辭千里的追尋與遷徙
距今三萬年前的冰河期,臺灣海峽的海水面降低,使得島嶼臺灣形成與亞洲大陸相連的陸橋。原本生活在亞洲大陸的人類,為了追逐獵物陸續遷徙擴散而到達臺灣。
新石器時代早期:渡海而來的移民——農業發展的開端
冰河期結束,臺灣再度成為海中之島。距今六千年前,一群航海移民乘風破浪而來,他們從北部和西部沿海河口登陸,分布甚廣,帶來陶器製作和農業等技術,開啟了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中期:傳承與擴散——物質文化的異與同
隨著時序遞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移民逐漸繁衍擴散,此時文化有些相似特徵,隱含文化同源的概念。然而,各個地區歷經長期的發展與地方適應,出現明顯在地風格,開展出不同文化風貌。
新石器時代晚期:新一波的文化要素——別具特色的圓山文化
臺灣向來和周邊地區交流不輟,經常可見技術交流或概念採借的痕跡。新石器時代晚期,臺北盆地人群所製作的陶器與石器,明顯地添加了新元素,功能性設計也不同於其他地區。
新石器時代晚期:黑陶乍現——悶燒淬煉的細緻工藝
此時,自臺灣島外傳來一股黑色風潮,在傳統紅陶之外,製作技術有所差別的灰黑色陶器廣泛地應用於生活,並盛行於臺灣西部,繁複的陶器紋飾、特殊的葬儀也反映了特殊的價值觀。
新石器時代晚期:紅陶革新——返璞歸真的美感與生活新風貌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陶器逐漸捨棄繩紋裝飾,改以簡約素面為主流;在西部崇尚黑陶之時,東部也沿著海岸線發展出素面紅陶文化系統,除了審美風格的革新,器形設計上也出現多元的風格。
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風華——玉器文化的巔峰
自新石器時代早期以來,人們已知琢玉成器。花東縱谷北段中央山脈區域是玉器原料唯一產地,然而玉器卻能廣泛見於各地,顯示熱絡的互動。卑南文化的玉器變異繁複,發展臻於巔峰,是史前玉器文化的代表。
鐵器時代:跨越與連結——工藝技術與美學新篇章
距今兩千多年前,臺灣東部地區的人群最早開始使用鐵器,高溫工藝製作技術的導入,讓工藝技術進入新時代。島內外活絡的互動交流,帶來原本不屬於臺灣的青銅器、玻璃珠和瑪瑙等物質文化,陶器也增添了新元素。
鐵器時代:鍛.煉——高溫工藝
金屬器的製造並非容易之事,除了新材料的應用,其共同特徵是必須使用高溫,改變材料的原始狀態才能獲得,除了原料的整備和成形的方法,也有賴火控溫度的提升與維持。
五百年前的臺灣:五百年前——史前時期的最後階段
進入歷史時期之前的臺灣是什麼樣貌?在這史前時期的最後階段,出土的許多遺物反映了與外界頻繁且熱絡的交流,也反映了土地上多元族群樣貌。這些遺物拼圖組成了先民的生活圖像,也構築了現在臺灣多元豐富的風貌。
文物廊道
「斧鋤形器」、「錛鑿形器」、「骨角貝牙器」……文物廊道陳列著各式史前人群使用的器物,相同功能的器物可能因為不同時間或地區的想法而出現形制的差異,藉由並陳展示的方式,可以觀察不同群體間器物的類型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