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中的兒童文化設計與文化參與」講座將探討如何在博物館中尊重和促進兒童權利。透過文化設計,讓孩子們不僅是觀眾,更是積極參與者,聽聽孩子怎麼說,讓博物館不僅為孩子,也與孩子一起共作、共創,逐步落實「兒童友善博物館」的願景。博物館不僅是知識的寶庫,更是激發孩子們創造力與想像力的場所。透過精心設計的互...
日期:2025-04-09
記得那年Ana’( 大武壠族語母親的意思)送給我珍藏的繡片,那上面繡滿了許多的圖紋。Ana’說那些圖案是從她的Ana’的Ana’就傳下來的,每傳一代都會增加一些新圖紋,Ana’又說這些圖紋都是古老的訊息。這些訊息我花了許多年終於找到一些線索了,但接下來我需要聰明的你協助我根據線索來找出訊息的真正意思...
雖說服飾裡的一針一線已是千言萬語,但針線的穿梭,說穿了還是要以手下針才能開始。這次讓我們用更近的距離來觀察南島族群服飾上的圖紋,練習用手來認識和學習,一起「穿說」進圖紋裡的一針一線吧!活動內容包含「留言‧穿說‧再創造」特展導覽及觀察展品繪製學習單,...
日期:2025-01-18 ~ 2025-01-25
「留言‧穿說─南島服飾裡的訊息與傳遞」特展,結合臺東縣政府之「臺東縣113年原住民族教育成果系列活動」,並透過「原住民族文化館協力輔導發展─國立博物館專業協力113年度計畫」和東區七個原住民文化(文物)館合作共做策展,邀請觀眾一同認識傳統與當代南島服飾裡的訊息,理解服飾裡的留言雖然不是文字,但在一針...
日期:2024-10-22 ~ 2024-12-15
特展以臺南這塊土地的原住民族-西拉雅族為主題,展示西拉雅族人以公眾參與考古的過程與結果,除呈現西拉雅族悠久的生活歷史外,也讓社會大眾了解考古發掘行動以對西拉雅族的民族發展。本特展係要凸顯西拉雅族在臺南土地上的長久歷史,特展以原住民考古發掘行動成果作為展示,俯瞰意涵發掘過程中低頭對於坑面的遺物遺跡進行...
日期:2024-10-01 ~ 2025-03-02
介紹魯凱族民傳統漁獵工具與特殊漁法,如使用苧麻、竹籐等製作捕撈漁具,如漁撈、漁筌、釣魚繩等,藉此了解魯凱族人對周遭自然環境的運用,展現人類與大自然的共生、共存與共榮的理念,傳達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的共榮狀態,一步一步帶領民眾進入魯凱族的世界,也讓民眾對多元文化有更深層的欣賞、學習與尊重,並傳達保護...
日期:2024-08-13 ~ 2024-11-17
起心動念於一組由古老攝影技術所拍攝的照片 攝影家何經泰2013 年以「明報周刊」攝影記者身分來到土坂部落進行徐超斌醫師及南迴基金會籌備故事之拍攝報導,受到徐醫師對南迴醫療照護願景所感召,2018 再度回到部落,並以古老的濕版攝影技術拍攝臺東縣達仁鄉土坂部落具數百年歷史的重大祭典(Maljeveq)...
日期:2024-08-03 ~ 2024-09-22
考古學透過顯微鏡下的證據來理解史前人群的行為,為我們打開嶄新的歷史視野。透過對「矽酸體」、「玉」、「玻璃」與「礦物」等材料的科學分析,考古學者重新揭開千年以前居住在臺灣的人群的生活方式以及與外界的連結,展現臺灣在世界史前史的特殊位置。「微觀.史觀」考古特展在...
日期:2024-05-18 ~ 2025-03-02
本特展揭示臺灣並非在1624年進入歷史時代才與世界接軌,而是在史前就和東亞有頻繁的海上往來。臺灣史何止400年,在30,000年前就有人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考古學藉由人群的生活遺留來理解過去的行為與文化,發掘從舊石器時代到原住民文化的史前史發展過程,呈現出臺灣這塊土地上各個時期人群的故事。近年來科...
日期:2024-03-28 ~ 2024-09-01
臺灣西南部地區自新石器時代早期以來即有跨島交流情形。當時人群具備高超的渡海能力,經常在臺灣與澎湖之間往來,從遺址中出土的器物足實反映出史前人群運用海洋資源的能力。「乘風破浪到澎湖」特展 本特展主要呈現臺灣西南部地區自新石器時代早期以來即有跨島交流的情形。當時的人...
日期:2023-11-23 ~ 202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