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臺東火車站新建工程,將地表下沉睡數千年之遺構、遺物大量揭露,並造成嚴重破壞,引起各方及輿論高度關切。隨即由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連照美二位教授主持,進行搶救考古。發掘面積廣達1萬平方公尺,出土石板棺近1600具,陶器、石器、玉器等遺物2萬餘件,此三者皆為臺灣考古史上之空前紀錄。卑南遺址為臺灣規模最大,具有最完整史前聚落型態與資料之遺址,也是環太平洋及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基於以上價值及重要性,宋文薰教授於1982年9月即建議選擇原址未經破壞處,就地興建遺址博物館。但由於原址位於遺址範圍內,不適於興建大型建物,爰改於康樂車站南方興建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原址則規劃作為遺址公園,以做為現地保存展示場所。卑南文化公園——後改稱卑南遺址公園——於1994年起陸續發包施工,並於2002年12月對外開放,臺灣第一個遺址公園於焉誕生。
我們以重現、復振、與再生為取徑,成為臺灣史前、南島歷史、社會、環境與文化的樞紐,並透過創新與趣味體驗的方法,啟發人們探索與反思臺灣在世界上的定位。
文化彰顯:透過研究調查卑南遺址,彰顯其文化與學術價值,促進公眾對遺址的了解與認同。
保存共榮:以保護遺址為基礎,在區域發展中尋求並創造當代生活的平衡與公共利益。
在地連結:尊重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及在地社群,創造連結與共好。
品牌形象:導入文化、藝術與科技,提供公眾想像與體驗史前文化,重現卑南遺址數千年前的風華。
遺址典範:向國內外遺址公園標竿學習,精益求精,建立臺灣考古遺址公共化的經營典範。
尊重與包容
合作與共好
開放與分享
創新與趣味
公平與正義
熱情與專業
溫暖與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