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聞稿】「食代力量-飲食啟動的在地力量」特展8月21日於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登場

  • 發布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20821日在卑南遺址公園舉辦「食代力量」特展開幕,本特展從飲食的角度檢視人與土地的關係,展覽內容橫跨時間的軸線,以臺東為背景帶領你我探討從史前到當代飲食文化的轉變。本特展聯合臺東林管處知本自然教育中心、臺東縣環境教育中心、臺東縣大王國小以及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張溥騰教授,展出各單位及藝術工作者的飲食環境行動與藝術創作等成果及作品,邀請觀眾和我們一起從日常的飲食習慣來啟動友善環境的行動。 

     史前館王長華館長表示,史前館閉館改建之際,持續在卑南遺址公園為大家帶來更多元的展示與活動。今天食代力量特展從史前文化遺址遺留的微量跡證「植物矽酸體」來告訴大家卑南文化人吃的是什麼樣的禾本科植物(穀類)、卑南族普悠瑪部落的傳統飲食習慣,接續討論當代人們食物取得的轉變、造成的浪費、甚至危及海洋生態平衡,特展希望帶大家來重新思考與環境的關係,進一步友善環境、減少碳排放、減少碳足跡最後訴求提倡無痕飲食,希望帶給大家一起從生活、文化、生態共同反思當代大環境、生態的議題。 

    早期人類的飲食為適應環境與就地取材,並透過世代傳承的環境知識,讓人們的生活不虞匱乏並發展出豐富的飲食文化。然而當進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以及全球化飲食潮流中講求快速與便利的影響下,人們的飲食型態與土地的關係逐漸疏離也對環境造成衝擊。大王國小老師帶領學生以實際的淨灘行動來保護海洋的環境,之後學生們將海廢垃圾進行藝術創作,希望能提醒大家與自然共存的重要性。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張溥騰教授,看到東部美好的環境面臨著人為的破壞,因而創作這次「物生物」數位影像創作展,試圖以富有詩意且隱喻的影像來看待我們的環境危機。 

     一場新時代的飲食運動近年來慢慢展開,呼籲尊重在地與自然,重建人與土地的關係。臺東縣政府近年來推展「友善土地、慢食臺東」的在地飲食運動,以「從產地到餐桌」、「地產地銷」的概念,鼓勵店家使用當季在地食材;此外,臺東縣環境教育中心及其他單位亦致力推動減塑、減廢與廚餘減量等活動,鼓勵民眾自備環保餐具,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而這樣的環保意識也吹進部落文化活動中,現在卑南族大獵祭婦女們在為上山狩獵的男子準備便當時,也開始努力發揮創意,讓減塑與減廢行動成為臺東的新生活運動。 

    為提供大家貼近自然的減塑新選擇,臺東林區管理處知本自然教育中心,提倡運用自然物取代塑膠製品,規劃系列課程並邀請社區部落手作職人,帶領學員學習山林智慧及手作職人的創新思維,發展許多代塑的創意餐具,特展期間亦規劃多場手作課程,邀請民眾一同加入減塑行動的行列。

    當快速便利的飲食習慣對環境產生衝擊後,我們開始省思重回人類飲食需求的原點。重視人與土地的依存關係,讓日常飲食不只是「吃得飽、吃得好」,更能「吃出環境永續的美好」,歡迎民眾造訪卑南遺址公園,一起分享永續飲食的思維,啟動友善環境的新食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