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聞稿】史前館環境教育講座-野生動物救傷大小事 即日起開放報名

  • 發布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自104年成為環境教育場域,每年積極辦理各項環境教育課程及培力講座,頗獲大眾好評。史前館邀請專家學者分享環境教育議題,期望提升學員對環境的專業知識與實務技能,使能將環境守護觀念融入生活環境。711 () 09:30~11:30於史前館國際會議廳,邀請WildOne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分享野生動物救傷大小事」,即日起受理報名至1090708日(三)止,請於網路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nGnExE1DRDZUHn9z8),或請洽詢史前館環境教育推動小組089-381166轉561孫穩翔先生。

1992年聯合各國簽屬生物多樣性公約,宗旨在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分為三個層面,生態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及基因多樣性。其中基因多樣性的目標在於保護及復育野生動物個體。近幾年東部地區時常發現有野生動物個體受傷或是幼崽落單,像是2018年的南安小熊、2019年的利稻及廣原小熊,因此,野生動物救傷成了非常重要的課題。

全台每年平均有逾7,800件的野生動物救傷案,平均每小時就有1個案例待處理。每隻傷病的野生動物背後都充滿故事性,車禍而骨盆破裂的山羌、與母親分離的小熊、近千隻因盜獵運輸緊迫而一隻隻死亡的食蛇龜、被流浪狗攻擊而傷口感染的穿山甲等等。野生動物救傷工作既繁重又充滿挑戰性,各種棘手的情況總讓人腎上腺噴發,身為一名獸醫師該如何為無法言語又懼怕人類的野生動物進行診治,在救與不救之間該如何決定。歡迎有興趣民眾報名參與,與我們一同拉近與環境之間的距離!

國內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雖已趨緩,仍請配合入館實聯制、體溫監測、消毒等防疫作業,亦請隨時留意個人健康,有呼吸道症狀時應佩戴口罩,並注意保持社交距離(維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以上),共同維護彼此健康與良好的活動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