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索史前人類紋身行為與工具製作,理解史前人類與南島文化的關聯性,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稱史前館)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下稱科博館)、排灣族刺文藝師 Cudjuy Patjidres(宋海華)、夏威夷刺文藝師 Keone Nunes 與工具製作師 David Gucela 等合作,3月30日(週日)於史前館辦理實驗工作坊,並公開展現初步實驗成果。
史前館蔡政良館長表示,臺灣、太平洋與東南亞部分的南島族群具有紋身行為及相對應的文化儀禮,實踐在成年禮、能力認可、身分象徵與家族倫理秩序,此外也成為當代南島族群展現自我認同與文化主體性的方式之一。史前館自2024年開始舉辦拍刺浪潮節,希望藉此再現臺灣南島語族的紋身文化。更將透過重建臺灣藝術史2.0計畫,將臺灣藝術的表現時間跨度往前延伸到史前時期。但在臺灣紋身是從何時開始?考古學者屈慧麗博士在臺中西大墩遺址挖掘出距今約3,600年前的帶梳齒玉片,為探討這些玉片是否可能是史前人群的紋身工具,史前館於是邀請了科博館與紋身藝師一起來執行本次的實驗工作坊。
考古學者屈慧麗博士說明,臺中西大墩遺址挖掘出土多量的三連杯、陶器、約200多片的帶梳齒玉片等。這些薄型玉片尺寸輕巧迷你,與其他玉器於外型打磨光潤或製作為玉飾品的形制有所不同極為特殊罕見,且玉片的出土陳列方式似乎顯示現場為祭祀場所。史前館對照太平洋南島族群紋身工具典藏品及相關資料,邀請我們一起參與,無論是民族誌考古學或是實驗考古學都是中程理論,讓我們可以試圖串起當代與考古器物的連結,也藉此去理解過去的思想信仰與文化內涵。
史前館拍刺工具實驗製作工作坊上午由執行實驗考古的史前館助理研究員吳意琳分享史前南島紋身工具的研究與實驗,再接續由臺灣排灣族刺文藝師 Cudjuy Patjidres(宋海華)、夏威夷刺文藝師 Keone Nunes 與工具製作師 David Gucela 等分享他們在傳統紋身工具製作與使用的經驗;下午更以實作的方式演示紋身工具製作及使用不同工具進行現場拍刺。夏威夷刺文藝師Keone Nunes表示,感謝史前館促成這樣的交流機會,臺灣與南島傳統的拍刺紋身有很多的相似,玉製的拍刺工具在夏威夷沒有,但在奧特亞羅瓦(紐西蘭)確實曾經有過相似的物件,這次的交流為南島紋身開啟了更多元的可能。
史前館表示,今日透過公開活動展現實驗考古的初步成果,館方也將於今(2025)年11月舉辦第二屆的拍刺浪潮節(Tattoo Waves Festival)以及預計2026年開展南島紋身特展,盼能持續累積史前史與南島歷史研究的能量與時間深度,開放各種議題於博物館討論交流的可能性,並以更開放性和實驗的精神,進行跨界的合作。史前館以重現、復振、與再生為取徑,期待成為臺灣史前、南島歷史、社會、環境、與文化的樞紐,並透過創新與趣味體驗的方法,啟發人們探索與反思臺灣在世界上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