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聞稿】國內首次視障定向越野挑戰賽 史前館推出共融式活動 有愛無礙親近山林

  • 發佈時間:2024-10-22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稱史前館)1019日(六)於卑南遺址公園辦理2024定向越野闖關挑戰賽,定向活動因疫情中斷,睽違三年後再度辦理、難度也再升級。本次規劃共三種賽事地圖,除了一般民眾報名的公開組、加強兒童體驗的親子組,館方更邀請視障朋友加入挑戰的行動,這也是國內首次舉辦有視障者參與的定向越野運動挑戰賽,藉此實踐友善平權精神,並保障不同族群平等參與文化的權利。定向活動結合了卑南遺址文化特色、規劃五感闖關體驗,參與的大小朋友及視障朋友直呼雖然燒腦又燒體力,但是能用不同的路徑來認識臺灣史前文化,活動相當有趣也很有教育意義。


本次定向闖關挑戰結合「國際考古日」與「臺灣文化日」,針對不同的參賽組別規劃認識考古工作與史前卑南文化的題目。參加民眾要先把以往辨識導航地圖、登山地圖的概念先拋開,將定向地圖與眼前所見地形地貌重新做連結,尤其公開組的打卡點分佈在遺址公園隱密且距離較遠的位置,在時間的壓力下,如何準確辨識拿取積分,具有相當的挑戰難度。而闖關點的任務包含展示廳尋找卑南遺址文物、聆聽園區語音導覽內的重要資訊回答題目、走訪月形石柱認識考古工具等,活動並邀請台東環教聯盟之一的知本自然教育中心擔任關主介紹國產材,讓參賽者透過觸感與嗅覺認識不同的木質。


史前館友善平權小組為視障選手製作了專屬的觸覺地圖及點字地圖,這是在視障者所受的定向行動訓練基礎上,另外針對活動及遺址公園環境而設計的觸覺辨識地圖;5組受邀的視障選手全程由親友及友善服務志工陪伴前行,視障朋友需自行選擇出發方向、決定路徑、並完成闖關挑戰,任務關卡會由志工進行口述影像說明,讓視障者能透過聽覺與觸覺來認識月形石柱、石板棺、認識樹皮衣的材料樹種及傳統建築形式;打卡點則著重在讓視障者認識地形差異,引導視障者走進「坑」裡、走上階梯及上下坡,感受地形的高度落差及體驗踩踏碎石路、草地、觸摸柵欄、接近樹叢等,經由實地造訪觸覺定向地圖中特殊地形,理解不同地形的踩踏感受。


史前館近年投入培訓友善平權志工有成,活動中可見身穿紅色衣服的志工夥伴們,每一位視障友善服務志工與視障者間除了要建立默契,前期也需要接受培訓,認識觸覺地圖、熟悉如何報讀口述影像內容;活動志工們則在過程須引導參賽者回答問題,尋找任務目標,還要避免太明顯的出現在定向旗附近,盡可能增加定向活動的闖關樂趣。紅衣天使們身在不同崗位,同心齊力完成陪伴任務。


博物館在教育與研究上,需要提供全面性的教育體驗,也將持續推動一個更自覺、永續且包容的世界。1019日的卑南遺址公園定向越野闖關活動圓滿完成、各組參賽者皆完成挑戰任務;視障選手表示謝謝博物館夥伴及志工們,讓他們跨過了身體的阻礙,提供了一個讓他們能安全探索的場域及活動體驗,下次還想與家人再來走訪;另本次參與親子組的家庭多為學齡前的孩童,家長在活動尾聲也分享很期待未來能開放幼幼組賽事,並給予本次活動正向回饋「讓孩子在展現體能的同時,也能獲得史前文化的知識」。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未來也會持續打造一個沒有圍牆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