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聞稿】史前館『未來遺址:用藝術挖掘歷史』藝術駐村成果展 9月28日卑南遺址公園登場

  • 發佈時間:2018-09-28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18年首度辦理『未來遺址:用藝術挖掘歷史』駐村計畫,透過跨域合作方式,徵選國內外三組藝術家進行駐館藝術創作。歷經2個月的研究與創作,『史前館藝術駐村成果展』將自9月28日起,在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揭幕,展期至11月28日止,歡迎民眾把握參觀機會。洽詢電話:233466*219


      史前館王長華館長表示:『博物館屬非正規教育的場域,藉由跨領域來連結不同的專業與資源,促進學習者的探索與思考。本次藝術駐村計畫,結合史前文化與當代藝術的觀點,引領民眾從新的角度發現人類文化發展的歷程與軌跡,也為博物館的空間與功能,帶來更多樣化的展示能量與新思路。』


      本次『未來遺址:用藝術挖掘歷史』駐村的三組藝術家分別為太認真雙人組、吳思嶔與日籍藝術家mamoru。他們8月1日進駐卑南遺址公園,駐村期間由史前館研究同仁陪同走訪東海岸多處遺址、參訪博物館認識史前文化,也對博物館的考古檔案進行研究,藉由解構、還原、想像、建構再著手創作。三組作品分別透過影像、聲音與雕塑來呈現他們所理解想像的文物與遺址。


      在博物館龐大的檔案資料庫中,「太認真」雙人組發現了一段多年前,以HI8攝影機所記錄的挖掘行動影像,畫面中在某一時刻顯示突如其來的事件,礙於當時攝影技術的有限性,造成對於事件的模糊記憶,而這個空缺加深藝術團隊對考古進行再考古、還原與修復的渴望。藝術團隊自考古發掘事件的時間一再往前「回放」,這些被中斷連續性閱讀的影像、物質空間,自回放的動作中拉出多條輔助線,朝著事件發生的方向傾斜,透過對事件的種種丈量,構成另一個具體的景象,借此引起觀者思考關於價值的衡量。

 
      mamoru的錄像作品中閃爍的文字影像,摘自兩位日籍考古學家金關丈夫和國分直一所撰寫的〈台灣東海岸卑南遺跡發掘報告〉。考古學家在1945年1月來到卑南遺址,並在飛彈空襲的環境下,挖掘了該遺址。錄像中的聲音來自普悠瑪長老們與藝術家之間的採訪錄音、美國宣傳短片的音軌、以及其他事件相關的錄音檔案,共同為〈考古報告〉創造了音風景及音景。藝術家最初留下四種語言,包括日語、卑南語、中文和英語,編寫或闡述源頭,期待觀眾通過想像,從文字、影像中知道、聽到、看到及猜測的內容,來參與作品,藉以跨越語言所產生的距離和障礙。此作品也受到長老童年的故事以及卑南相關神話的啟發,現成物檳榔與彈夾的排列方式,是以儀式的方式而製定。整體裝置藉由迷人的燈光,伴隨著藝術家製作的電子舞曲,為觀者創造了一個重新造訪與「1945年1月」相關的想像時空裝置。

 
      吳思嶔製作一系列的雕塑,包含現成物、3D列印物件與自然素材,詮釋對於史前時代與當代技術發展進程中的連結與想像,藉由形式的推演,闡述關於「器物」在博物館系統下的脈絡與處境。也透過博物館相關部門的協助,製作數件使用3D掃描技術與列印的古陶罐。使用當代科技來複製古代物件的過程,體現了某種人類的技術進程,但「進步史觀」不會是唯一解釋。在人類時代我們背負著重現歷史與真實的責任,同時也終結了器物的延續性,將我們置身於歷史之外。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豐富的出土文物,重新建構了過去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留存真實歷經數千年的物件。透過前人經由時間堆疊產出的文化與手作的工藝,駐館藝術家近距離考察文物的特殊體驗,連接了過往人類的智慧。至今,我們仍然在遺址上生活著,持續創造未來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