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溝動物化石蒐藏
澎湖海溝動物化石蒐藏
蕭承龍
在澎湖群島與臺灣本島之間有一條北狹南寬的海槽,名之為「澎湖水道」,日本學者鹿間石夫曾利用該水道所撈獲的哺乳動物化石提出「澎湖-臺南更新世晚期動物群」來區分臺南地區更新世中晚期的「左鎮動物群」。高健為根據同一道水道所撈獲的標本呈現中國北方動物群特色而改稱「澎湖動物群」。
1994至1996年間,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邀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技人員赴臺合作研究該館收藏之澎湖海溝近500件哺乳動物化石標本及其相關的古地理環境問題。
館方於1995年間購藏私人收藏自澎湖海溝所撈獲的脊椎動物化石共計264件,初步分類可以鑑定的有奇蹄類有馬(Equus sp.)、梅氏四不像(Elaphurus menziesianus)、班鹿(Cervus sp.)、德氏水牛(Bubalus teilhardi)、長鼻類有古菱齒象(Palaeoloxodon sp.)等,其中尤以體型較大的古菱齒象、水牛頭骨和肢骨佔絕大多數。
有關澎湖動物群生存的年代,除了依化石形態比對所推斷的相對年代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曾將水牛下頷骨及四不像鹿角送交北京大學考古系年代測定實驗室,以鈾系法230Th初步測出的年代分別為距今1.1萬及2.6萬年。澎湖動物群中亦發現智人股骨及四不像鹿角底部的人工砍痕,對於研討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採食對象及方法,以及兩岸史前人類遷移的模式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