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岩佐嘉親先生蒐藏大洋洲標本文物初次捐贈
日本岩佐嘉親先生蒐藏大洋洲標本文物初次捐贈
王勁之
自2007年起,日本的岩佐嘉親(Iwasa Yoshichika)先生將畢生所收藏的南太平洋文物及資料,分批捐贈給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這批捐贈品數量龐大、項目繁多。經初步清點及分類整理,數量多達兩萬餘件。本文將其概分為標本文物及研究資料,分別說明與介紹。
一、標本類型分類
依其類型分為二十五類。數量最多的是貝殼標本及飾品、樹皮布及相關標本、石器(主要為石錛與石雕)、木雕製品(雕像、面具、工具等)、蛇木面具、編器等類別。標本採集來源地主要有法屬玻里尼西亞群島、大溪地、薩摩亞、東加、斐濟、萬那杜、所羅門群島、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地(參閱表1)。
表1 標本類型分類
項次 | 類別 | 說明 |
1 | 織品 |
織布、染布 |
2 | 染料及樣本 |
染料、纖維、樹皮布樣本;椰殼、煙草、葉鞘 |
3 | 植物標本 |
種子果實、植物的根、椰子、檀香木、檳榔 |
4 | 貝殼及貝製飾品 |
貝殼、工藝品、煙灰缸飾品、鈕釦等 |
5 | 貝器 |
貝殼錢幣、貝刀、魚鉤、貝環 |
6 | 甲殼 |
椰子蟹標本、螃蟹、龜殼 |
7 | 人骨遺骸 |
頭骨與下顎骨等 |
8 | 獸骨 |
山豬骨、豬牙 |
9 | 骨器 |
骨棒、鼻飾、骨箭、骨雕裝飾、骨雕像 |
10 | 面具 |
木雕面具、蛇木面具、泥塑面具及人首、泥塑偶 |
11 | 木器 |
木雕、槌、槍、碗、棒、梳、盆、杖、弓等 |
12 | 竹器 |
弓箭、竿、梳、椅、棒、琴、耳管、飾品、燈罩、臂飾 |
13 | 編器 |
腕飾、籃簍、編繩、蓆墊、編裙、腰布、編袋、魚簍等 |
14 | 刺青用具 |
刺刷、刮削工具、刺青用具、刺針、刺刷 |
15 |
樹皮布及工具 |
樹皮布、樹皮布印模、樹皮布打棒 |
16 | 樹皮布工藝品等 |
樹皮布皮包、構樹皮服飾等 |
17 | 陶器 |
陶壺、陶片碎片、陶製面具 |
18 | 石器 |
石雕、石錛、石環、砥石、石斧、石杵、石像等 |
19 | 珊瑚石 |
珊瑚、珊瑚雕像、珊瑚杵、珊瑚錘 |
20 | 裝飾品 |
種子及蛇骨項飾、銅環、頭飾、臂飾、獸牙及鯨牙項飾 |
21 |
模型 |
獨木舟、船模型;建築、家屋模型 |
22 | 樂器 |
竹笛、排笛、鼻笛 |
23 | 畫 |
油畫、繪畫 |
24 | 錢幣 |
7袋(共計2157枚錢幣) |
25 | 其他 |
牙齒、鉤針、桌墊、鐵製工具、椰殼梳、蠟染工具等 |
樹皮布是大洋洲的一項重要文化特色,而岩佐先生本身對於樹皮布的研究亦十分熱衷,因此這類型的相關標本不僅數量繁多,且種類齊全。根據岩佐的研究,早期除了在密克羅尼西亞的卡洛林群島(Caroline)、馬利亞納群島(Mariana)的一部份及所羅門群島的聖大克盧茲群島(Santa Cruz)諸島之外,大洋洲的其他地區並沒有發展出織布技術。因此長久以來都是使用一種由桑科植物(主要為構樹)的內皮敲打而成的樹皮布。以薩摩亞為例,樹皮布原本被用來當作腰帶。在引入織布之後,樹皮布製品則是作為當地重要儀式及慶典時穿著的傳統服飾。岩佐先生不但蒐集了早期的手繪樹皮布,也大量購入斐濟在後期所發展的印刷孔板印染精美製品。此外,舉凡製作樹皮布的原料(如植物纖維、染料樣本)、工具(印模、樹皮布打棒等)、加工零件及成品(服裝、飾品等)也都一應俱全,可說是本批捐贈標本中最受矚目的類別。
圖1 大洋洲的樹皮布打棒及印製工具
圖2 樹皮布印模
圖3 樹皮布(1950年代,薩摩亞)
圖4 樹皮布(1950年代,斐濟)
圖5 樹皮布(1975年,斐濟)
圖6 樹皮布(1982年,斐濟)
圖7 傳統的貝珠錢錢包(美拉尼西亞)
圖8 面具(巴布亞新幾內亞希匹克河流域)
圖9 頭飾(萬那杜)
圖10 蛇木雕像(萬那杜)
二、相關研究資料
岩佐嘉親先生所蒐藏的文物標本,大多具有詳細的相關記錄,記載了蒐藏品的來源與用途。岩佐先生本身便是一位人類學研究者,他曾赴太平洋地區進行五十餘次田野調查,並且在各地蒐集了豐富的民族學與考古學材料。岩佐先生所進行的南太平洋文化調查研究工作,持續了約五十年的時間,也累積了為數眾多的相關研究資料。包括圖像及影像紀錄、地圖、郵票及各式文件及手稿等珍貴的南太平洋研究資料,這些也都併隨著標本全數捐贈給史前館保存。
(一)圖像及影像紀錄
圖像及影像紀錄的格式包括膠卷(含錄影及錄音)、正片(幻燈片)、負片(底片)、印樣、照片,均為岩佐先生在南太平洋地區進行田野調查時所拍攝記錄。其內容包羅萬象,主要可分為民俗文物之原料、製作過程與成品;祭儀歌舞、樂器、歡迎儀式、生命儀禮;人物、家屋、聚落、市集;風景、建築物、史蹟、紀念碑;食物、陸生動植物、海洋生物等內容。拍攝地點遍及法屬玻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馬紹爾群島、關島、吉里巴斯、夏威夷、庫克群島、紐西蘭、大溪地、薩摩亞、東加、斐濟、新喀里多尼亞、萬那杜、所羅門群島、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地區(參閱表2)。
表2 圖像及影像紀錄
種類 | 說明 |
120正片(卷) |
每卷6-12張不等 |
120正片(張) |
單張120正片資料 |
135正片(卷) |
每卷6-39張不等 |
135正片(張) |
單張135正片資料 |
127正片 |
類似於120正片,但片幅較小 |
4X5正片 |
內容為文物及風景 |
膠捲 |
錄影帶、16釐米膠卷、盤式錄音帶 |
負片 |
可沖洗彩色照片之原始負片 |
照片 印樣 |
可當索引,並協助重建照片之次序與關連 |
照片 |
黑白、彩色皆有,以彩色照片居多 |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影像記錄中詳細地拍攝了樹皮布的製作與使用。包含原料取材、樹皮布打棒及印模等工具的使用及製作過程,以及在儀式慶典中的穿著與應用。
(二)文件資料
本項計有信件、手稿、明信片、郵票、首日封、地圖、書籍、報紙、剪貼簿及其它等項目(參閱表3)。
表3 文件資料
類別 | 說明 |
信件 |
公務及私人通信,部分信件中提及染色及製作樹皮布的方式 |
手稿 |
文字手稿、手繪紀錄、出版品原稿 |
明信片 |
包含文物、民俗、人物、家屋、聚落、風景、歌舞、慶典、樹皮布製作等圖像內容 |
郵票、首日封 |
來源廣泛,含括大洋洲的大多數區域 |
地圖 |
大洋洲諸島及區域性地圖 |
書籍 |
大洋洲當地的書籍、期刊、聖經;日文的大洋洲相關書籍 |
報紙 |
各式大洋洲地區及日本報紙 |
剪貼簿 |
文字及圖像。內容有民俗、文物、人物、家屋、聚落、風景、建築物、市集、歌舞、慶典、動植物、食物及翻拍資料等 |
其他 |
主要為大洋洲當地的旅遊簡介等資料 |
其中,岩佐先生的信件共44件,內容為公務及私人通信。在部分信件內容中也提及染色及製作樹皮布的方式。另有手稿資料57件,為岩佐先生的文字手稿、手繪紀錄及出版品原稿。
明信片來源主要為斐濟、東加、薩摩亞、新喀里多尼亞、萬那杜、巴布亞新幾內亞、澳洲、紐西蘭等地。郵票及首日封的來源則更為廣泛,幾已含括整個大洋洲區域,總數為3339張。
此外,南太平洋相關研究及介紹書籍1228本,主要為英文及日文撰寫。其中還包含三本岩佐先生所撰寫的《南太平洋の楽園》、《南海の楽園ポリネシの島々をたずねて》、《南海の楽園夕ヒチかサモアへの旅》。報紙可分為14類,共計282份。剪貼簿14本,總計487頁。
三、文物到館狀況與典藏概況
此批標本文物原本是岩佐先生以私人有限的人力、物力與空間進行收藏保存。但令人訝異地,其保存狀況可說是出乎意料的良好,僅有極少數的樹皮布及蛇木製品存有輕微蛀蝕痕跡。從日本運送至史前館後,這批標本先安置於暫存區觀察,但並未發現有明顯地文物害蟲活動跡象。因此推斷蛀蝕問題可能是發生於來源地,而岩佐先生在蒐藏後已進行處理。除此之外,因之前在日本時的放置空間有限,許多長達數公尺的巨幅樹皮布採折疊方式存放,難以避免的產生了折痕。這些大型的巨幅樹皮布,在史前館將改採無酸捲軸方式進行收存。
圖11 史前館典藏人員將樹皮布攤平整理
由於這批捐贈品數量繁多、種類龐雜,短期間內難以全數整理入藏完畢。史前館將秉持文物保存專業知識進行判斷,依據標本的珍貴性、脆弱性與敏感程度進行整飭規劃。為這批標本實施燻蒸除蟲、編號編目、測量及攝影紀錄、進行清潔、保存處理與修復,並將物件與文件資料建立關連。最後則針對標本文物之特性,以無酸性包裝方式存放於典藏庫房內,以達成妥善保存之目的。
岩佐先生所捐贈的南太平洋標本文物與資料,涵蓋了南島民族文化各層面。史前館將提供國內外之學術交流,深化南島文化研究。所得成果也將應用於展示及教育工作,以普及南島知識,不負岩佐先生所託。(註:目前史前館已舉辦「跨越與連結臺灣與南島文化」及「南海樂園: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大洋洲文物特展」兩項特展。2010年底將以樹皮布為主題,出版《打樹成衣:南島民族的樹皮布及其文化》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