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新聞稿931204
「編製 - 連結93纖維創作工藝種子教師培訓班成果展」
在溫馨歡樂氣氛中開展
〈本報訊〉一個充滿創意與巧思的成果展昨(四)日上午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正式開展。
由史前館主辦的博物館與原住民社區計劃「編製—連結93纖維創作工藝種子教師培訓班」,經過四個月的課程創作,四日上午在史前館一樓左側穿堂辦理成果展,參展學員與從都蘭來的部落耆老講師不畏風雨到展覽現場與大家一起分享製作成果及展出作品,氣氛相當熱鬧,史前館副館長崔瑞明也特地到現場主持開展儀式,並頒贈結業證書。
崔副館長表示,史前館自成立以來,積極與原住民社區合作,培養密切關係,此項成果展具有分享學習心得與勉勵學員創作之意。看到創作成品後,更佩服學員們的巧思與創意,盼這些學員將來能成為優秀的種子教師。
接著由參與策展學員分組介紹導覽各組主題。史前館表示,此次參展學員將近四十位,包括阿美、布農、卑南、排灣等部落人士。參展作品是經過四個月,五個系列的培訓課程,內容為有關雀榕、構樹、葛藤等植物纖維之採集與成品製作,加上動物纖維羊毛氈之成品製作為創作素材,輔以學員、講師各自的創作背景與擅長主題所集結而成,大小作品近兩百件,每件作品皆有個人獨特風格與巧思。
擔任樹皮布製作指導的都蘭頭目沈太木也特地製作樹皮衣展示,沈頭目在分享時表示,他們以前只聽過老人家說部落有樹皮布製作的傳統,但是他們從來沒有見過成品。在摸索的路上好不容易做出一些東西來,非常高興這次研習有各族學員來跟他們學習,大家不分族群都是一家人,將這個美好的禮物傳下去。
展出主題與內容包括:
一、映象流:以研習期間所錄製影像,帶出各系列課程內容及學員與部落耆老間互動、學習之畫面。
二、mingna好動的種子~~重新復活:布農、阿美、排灣等族學員期釵菑v的創作生命猶如種子般具有希望,多元且大量的作品正說明了這點。
三、快樂夢園:來自池上與太巴塱的阿美族學員,結合其植物染、織布、串珠等學藝背景結合本次纖維創作素材加以發揮,營造出快樂歌詠大自然的夢幻園地。
四、生命新發現~~纖維創作基因:三位好友以俏皮幽默的方式自喻在此次創作課程發現了潛藏在體內的纖維創作基因,基因的竄動讓作品具有天馬行空的表現。
五、傳統與時尚的對話:在傳統與時尚之間尋找材質美感的結合與呈現,多件羊毛氈製品猶如精品小舖般展現。
六、從O小舖:以大自然素材的極度簡單,於作品中強調一切從O開始,猶如一方叢林小舖。
七、無厘萬歲:以無厘頭的想像作為主題核心,素材皆成了超現實的搞笑成品。
八、天生我材~大自然的衣服:來自南台灣五位長於手工藝製作的好友,將他們再次親近自然素材的領悟,以作品反省、沉澱與大自然之間簡單感動的關係。
九、自己的房間:三位美眉自嘲不再是閒情少女,以創作盡情發揮想像力,要佈置屬於她們復古又閒散的女性房間。
十、mitoktok敲打之間:都蘭專門製作樹皮衣飾的頭目長老們,將他們摸索發現的經驗結合新的表現,讓大家看看雀榕樹皮的各種表現可能。
十一、miwekwek撥藤~~最初始的編織:年過六十才開始學做藤編的港口長老,以他藉由編藤作為通往了解祖先的道路,以成品展現他與祖先最初始的接觸。
十二、時間在空間中累積著:指導構樹皮製作與葛藤編籃的講師陳淑燕,係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之纖維創作者。她將帶來兩件創作品,以纖維對喻時間的交疊積累,呈現生命的身體在時間中積澱成長的轉化。
十三、戀花東:羊毛氈講師翁立娃以其來自阿美族羊毛胸披的靈感,創作兩組作品,期釵菑v能如魚兒般悠遊在美麗的東海岸,而文化能在這個土地上代代茁壯。
史前館表示,此次小型成果展將展至明年二月底,歡迎大家一起來驚艷學員旺盛的創作與展現。另外,展出期間週末將由學員於展場擔任解說與演示活動,並於明年一、二月份推出相關教育活動。如欲對「編製─連結93纖維創作工藝種子教師培訓班成果展」的內容及相關活動有更進一步瞭解,可上史前館網站www.nmp.gov.tw查詢,或電洽089-381166轉777。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敬啟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十二月四日
相關連結: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網址 http://www.nmp.gov.tw